去年底組建完成的北京市衛計委昨日召開首次衛生計生工作會議,主任方來英透露,年內北京將探索建立醫生自主創業的制度,允許醫生開辦私人診所。市衛計委醫政處處長路明對此解釋說,公立醫院在職醫生開辦私人診所與多點執業的方式類似,就是公立醫院醫生身份不變,在安排好本職工作的同時,再到其他醫療機構執業。(2月28日《北京商報》)
  提出公立醫院在職醫生有望開辦私人診所,除了緩解群眾“看病難”,也算是醫療行業創新的一步。然而,公立醫院在職醫生兼職私人診所或其他醫療機構,不僅要原醫院單位“老東家”心甘情願、改變用人機制,還得參與其中的私人診所能服務百姓且盈利,要想實現“三贏”可還真需要好好琢磨琢磨。
  國內的醫生根據職稱不同可分為醫師、主治醫師、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生,當然級別越高就越是吃香。好醫生是社會的稀缺人才,許多病人就診都傾向於選擇有一定級別的醫生,年紀輕輕的普通醫生信不過。因此,私人診所也得好醫生坐鎮,有口碑、有資歷,不然病人怎麼會願意、放心去那兒。於是,這個社會稀缺人才一邊自己單干,一邊又是公立醫院的當家醫生,“老東家”估計會不太樂意,一是內部崗位難管理,二是擔心荒廢了醫院這邊的工作。此前就有媒體報道,深圳孫逸仙心血管醫院副主任醫師梁鵬存在私開診所、長期不上班等問題,畢竟私人診所或許更賺錢。
  因此,醫院用人機制相應地需要進行多樣化改革,使醫生成為一定程度上的“自由人”。每個醫院都會將醫生分有特殊人才、骨幹人才、梯隊人才、青年人才等,申請“撈外快”當然是個人決定,但是醫院可以根據自身人才特點而對內部崗位做出調整,例如分為臨時性、全職、兼職等,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,在勞動合同上註明工作屬性、時(天)數、薪酬支付及其他事項就可以了。
  而在私人診所這邊,醫生出來兼職,於己當然是想多賺一份錢,但可別把本應是服務百姓的地方變成“高檔會所”。目前國內的私人診所還不能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內,但政府其實可以借鑒外國經驗,對私人醫療服務的支出提供一定的補償,這時,個人只需要支付差價就可以了。此外,私人診所的審批必須嚴格、細緻。例如,按每個社區、街道的面積、人口密度等來分配該有怎樣的診所和數量;還有對開設者須向有關部門提供開設報告、履歷表和執業資格證的複印件、診所建築用地周圍的示意圖、建築物平面圖、等材料,工作人員還要上門審查和定期監管,不然容易魚目混珠和造成資源浪費。
  在職醫生開私人診所能否有助於緩解醫患關係緊張、醫療糾紛,尚未可知,畢竟這些矛盾不是醫多開幾家私人診所就能根治的,但這一政策肯定可以分流部分患者,對於促進百姓關註的看病難問題的解決會起到積極作用。只是,這個政策要想順利“過河”,取得成效,恐怕還得花些時間與精力,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與調研,使其更加完善細緻,從而實現患者、醫院、醫生“三贏”的局面。
  文/黎柳茜  (原標題:醫生兼職開診所如何實現“三贏”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g82xgiwm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